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了解传统农业的发展状况,探索传统农业高质高效发展道路,赋能乡村振兴,2025年7月16日上午,哈尔滨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研践行”边疆经济文化振兴团走进虎林市金健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实地调研与深度交流。金健合作社管理人万磊、水田负责人王君梅,经济与管理学院副处级辅导员赵东威出席活动,实践团全体队员参与。

合作经营汇小田成川,座谈交流共探致富路
活动伊始,双方在合作社会议室举行了一场干货满满的座谈。万磊首先深情回顾了合作社的发展脉络:2010年,10户村民怀揣着50万元的启动资金,踏上了创业之路。历经多年奋斗,如今合作社社员已突破400户,经营土地规模达1.1万亩,其中水田3000亩、旱田8000亩 ,成功跻身国家级示范社行列。他着重提到,合作社紧跟“三减”政策步伐,借助卫星定位播种、无人机植保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大米、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的绿色、高质、高效生产,产品畅销省内外,市场口碑极佳。
交流会上,双方围绕合作社的基本情况与未来发展展开深入探讨。赵东威老师代表实践团首先发言,他指出金健合作社通过土地规模化经营与集约化管理,成功破解了边疆农业“小散弱”的发展困境,为个体农户的农业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一方面,相比自然村分散种植模式,土地集中经营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不仅为机械化种植铺平了道路,更从根本上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充分释放了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潜能;另一方面,合作社坚持以产业反哺乡村,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的前提下,通过完善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深度参与产业链收益分配,真正实现了发展成果由农民共享,堪称北大荒精神在新时代边疆农业发展中的生动实践。
实践团成员对合作社的发展成果高度赞扬,同时结合调研发现提出针对性建议:建议合作社下一步聚焦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才短缺、技术应用不足、市场对接不畅等瓶颈问题,通过强化技术赋能与模式创新,进一步放大规模化经营优势,提升联农带农的精准性与实效性,让合作社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实践团成员表示,返校后将以此次调研为基础,围绕相关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力争把论文写在乡村振兴的大地上,用学术成果助力农业现代化难题破解。
合作社负责人万磊对实践团的建议高度重视,当场回应将组织专门研讨,把技术创新、人才培育、市场拓展纳入合作社下一阶段发展规划。他表示,合作社将以此次交流为契机,加强与院校的合作联动。双方还约定将建立长期沟通机制,持续跟踪合作社发展动态,共同为边疆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让规模化经营的红利在广袤田野上不断延续。

智慧农业变沃野为仓,田间访学悟青春使命
座谈结束后,调研团步入农机大院,只见65台现代化农机具整齐排列,气势不凡。万磊指着一台搭载北斗导航的大马力拖拉机介绍道:“这台拖拉机的播种间隔误差小于1厘米,比起过去农民凭经验‘眼估手调’的方式,精准度提升了何止十倍!”来到烘干塔前,他又算了一笔经济账:“过去晒粮完全依赖天气,如今有了24小时可烘干600吨粮食的设备,霉变损耗从5%骤降至0.5%,这就是科技赋予农业生产的强大底气 。”


随后众人移步水田,技术人员手持遥控器,启动植保无人机,螺旋桨飞速旋转,激起层层稻浪。王君梅介绍说:“无人机采用厘米级定位,可自动规划航线,每亩用药误差不超过5%,作业效率是人工的20倍,彻底把乡亲们从‘背壶打药’的繁重劳作中解放了出来。”在试验田里,队员们俯身仔细察看水稻长势,围绕抗病品种选育、秸秆还田技术等关键问题接连发问,农技员们耐心细致地一一解答。在这一过程中,队员们对科技创新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重要意义,有了更为直观、深刻的认识。

此次调研,不仅是对边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次深度探索与解读,更是一堂生动的知行合一“大思政课”。队员们深刻感悟到:从传统的“镐锄镰犁”到如今的“无人农机”,从被动的“靠天吃饭”到科学的“知天而作”,金健合作社发展历程中的每一次跨越,都是乡村振兴浪潮中“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理念的生动实践与真实写照。未来,实践团将以此次实践为新起点,持续深化与金健合作社的产学研合作,推动青年学子将课堂所学转化为破解“三农”难题的实际行动,在边疆的广袤土地上,书写“强国先强农”的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