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育人 师者如光】“我的育人故事”展播(三)——副处级辅导员赵东威老师
作者: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0日 17:23        阅读量:

为全面展示广大教师立德修身、敬业立学、教书育人精神风貌,我院积极落实黑龙江省教育厅2025年6月下发的《关于开展“教育家精神万里行”活动的通知》,共选送1名教师参加“我的育人故事”视频展演,4名教师参加“我的育人故事”典型案例评选。近日,哈尔滨师范大学开展“我的育人故事”校级评选活动,经评审专家评审,我院教师王星元荣获“我的育人故事”视频展演三等奖,同时荣获优秀案例一等奖;赵东威、龚泳霖、许冰三位教师荣获优秀案例二等奖,创造了所选送5项教师作品全部获奖的佳绩。

经济与管理学院高度重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以弘扬教育家精神为主线,注重涵养教师心有大我、育人为先的教师品格。学院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月工作,特别开设“潜心育人 师者如光”教师榜样宣传专栏。本期展播“讲述我的育人故事”优秀案例(三):副处级辅导员赵东威老师育人故事《二十年下乡路:用实践育人筑牢青年红色根基》。

个人简介

赵东威,男,中共党员,经济与管理学院副处级辅导员,副教授。曾获黑龙江省学生工作先进个人,黑龙江省“三下乡”工作先进个人,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大赛二等奖,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等荣誉称号40余项。热爱学生工作,先后发表思想政治教育类论文10余篇,主持黑龙江省哲社等研究课题7项。

2005年夏,我第一次带领哈尔滨师范大学经济与法律系“三下乡”队员走进木兰县建国乡,由此开启了长达20年的下乡路。每当回忆起这段历史,一幅画卷徐徐在眼前展开:汽车颠簸在乡间土路上,透过车窗,我看见村口老槐树下纳凉村民脸上的期待与疑惑,路边的孩子看到大学生时眼眸中放射出的光和热。

初遇困境:从理论到实践的“断层”

彼时的“三下乡”活动,常陷入“调研走马观花、建议纸上谈兵”的困境。记得在犇壮牛养殖合作社调研时,养殖户李大叔指着圈里的牛叹气:“都说要搞规模化养殖,可草料成本高、销路不稳定,咋规模化?”学生们翻着笔记本上的经济学模型,一时语塞。我意识到,高校智力资源与乡村实际需求间存在着无形的壁垒,必须让学生在“接地气”中破除“书生气”。

破局之路:构建“党建+实践”育人闭环

次年起,我以党建为引领,在支部开展“领学、研学、访学、践学”活动,打造“理论学习—实地调研—精准服务—成果转化”的育人链条。在“三会一课”中增设“乡村振兴微课堂”,邀请专家解读中央文件精神;组织“田野研学”,让学生住在农户家、跟着村民干,在喂牛、插秧中记录产业痛点;成立“党员攻关小组”,针对疑难问题组织专项攻关。如面对水稻种植户融资难问题设计的“供应链金融+保险”方案,已被当政府采纳试点。

双向成长:在泥土中培育时代新人

2024年,在调研中发现虎林市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却缺乏系统宣传,我带领团队驻扎虎林一周,拍摄红色旅游资源,制作短视频。视频在中青网发布后,短期内点击量破万,吸引了大量游客赴当地旅游。看着同学们晒黑的脸庞和眼中的光,我知道,他们真正理解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含义。

二十年间,我的下乡足迹遍布松江两岸,团队多次获得全国“三下乡”重点服务团队等荣誉,下乡事迹被中国基层网、中国志愿者网、“中国青年报”、“黑龙江日报”、“黑龙江晨报”、“哈尔滨生活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在省内建立实践基地20余处,累计开展调研37次,形成《边境县域产业升级路径研究》等报告21份,其中12条建议被当地政府部门采纳;学生从“被质疑的旁观者”成长为“被需要的建设者”。2023级学生程漫将“三下乡”中的文旅调研转化为“挑战杯”参赛作品,获国赛三等奖。2011级学生薛涛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后考取教师资格证,毕业毅然赴新疆克州阿克陶县担任特岗教师。

跨越山海的“服务圈”

除了党建+乡村,通过结对共建活动,我还将实践育人的脚步延伸至社区、校园和企业,打造了党建+乡村、党建+社区、党建+校园、党建+企业的社会服务模式。在松花江社区,学生党员设计的“一刻钟便民服务圈”被制成展板挂在社区服务中心;在哈师大附属新区第二实验学校,连续2年的支教活动培养出23名“金牌支教员”;在华西证券,学生党员活跃在营业部各个岗位上,通过实践巩固课堂所学专业知识。

经验启示

以党建“铸魂”,破解育人“虚化”难题

将党旗插在实践一线,通过“田间地头讲党课”、“产业一线亮党徽”,实现“实践越深入,信仰越坚定”的育人效果。

以需求“定靶”,打通校地“最后一公里”

建立“需求清单—项目孵化—效果反馈”机制,针对当地发展瓶颈,精准匹配专业服务,让智力输出切实转化为发展动力。

20年实践育人路,我最深的感悟是:“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当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土壤中触摸时代脉搏,知识便有了温度,青春便有了方向。这或许就是实践育人的应有之义——让每个青年都成为“火种”,在服务社会中照亮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