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下午,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研践行”边疆经济文化振兴团在副处级辅导员赵东威老师的带领下,继续深入调研虎林市庆丰农场。本次活动作为上午实践的延续,进一步深化了团队成员对乡村振兴实践的认知,有力地践行了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理念。

活动伊始,团队成员参观了庆丰农场水稻智能育秧工厂。庆丰农场第五管理区党支部书记王海彬向团队成员详细演示了智能化管控流程。此外,工厂内配备了先进的智能化育秧设备,包括水稻暗化育秧箱、立式燃油蒸汽锅炉以及轨道电动运土车,这些设备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并实现了作物生长的精细化管理。王书记介绍道:“集中供苗模式为农户统一提供优质秧苗,可在48小时内促使种子发芽生长,帮助农户节省4至7天的育秧时间。”同学们一边认真观察,一边就设备的运行原理、维护成本等问题向王书记踊跃提问,在交流中对农业智能化的认知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随后,团队前往已有20余年历史的鸵鸟养殖基地参观考察。王书记向团队成员介绍,该基地已形成从雏鸟孵化到60岁高龄种鸟的差异化饲养方案,同时详细描述了鸵鸟产业链的运作模式。在鸵鸟园产品展厅,王书记进一步介绍了园区开发的鸵鸟系列特色产品,包括鸵鸟肉、鸵鸟蛋、鸵鸟蛋雕工艺品以及鸵鸟皮制品等。这些产品不仅展现了鸵鸟养殖产业的多元价值,也充分彰显了该基地在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的重要功能,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学们通过观察鸵鸟养殖过程,深入了解了特色养殖产业的运营模式,感受到了特色产业在乡村经济发展中的独特魅力。


最后,实践团成员抵达稻田池观景台,实地考察世界第二大水稻田。王书记结合上午的讲解,进一步为团队成员详细讲解了水稻种植知识,并重点阐述了水稻“三化两管”技术模式。随后,在“田间大课堂”上,王书记结合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再次强调了黑土地保护的重要性。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实地调研,他们亲眼目睹了农业现代化技术在乡村的实际应用,深刻认识到科技在推动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也对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


本次调研活动有效弥合了课堂理论教学与乡村振兴实践之间的鸿沟,使参与活动的研究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与现实意义形成系统性认知。实践过程中,调研团队依托学科专业优势,精准对接地方发展需求,将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方法深度融入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产业升级等实践场景,切实实现学术成果向乡村振兴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展望未来,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研践行”边疆经济文化振兴团将继续秉持初心理念,深入探索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为推动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