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高校党支部思想引领功能,推动高校与乡村党支部优势互补、同频共振,7月14日上午,哈尔滨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第二党支部成员赴虎林市东诚镇仁爱村,开展以“红色引擎驱动校村融合,党建赋能绘就振兴画卷”为主题的结对共建活动。东诚镇副镇长田野,仁爱村党支部书记毕青松、副书记单增辉、纪检委员徐尔涛、宣传委员杨霞,村委会会计孙立军、治安委员迟宽军,哈尔滨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书记赵东威出席活动,双方支部党员共同参与。

活动伊始,田野副镇长代表东诚镇党委对哈师大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此次共建活动给予高度认可。他指出,仁爱村作为虎林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地,红色基因底蕴深厚,而高校智慧的注入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田野副镇长表示,“希望双方以共建为契机,让红色印记在合作中愈发鲜明,共同书写校村融合的时代答卷。”
毕青松书记以“虎林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与传承”为主线,作乡情报告与支部介绍。“回望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仁爱村的红色历史始终闪耀着不朽光芒。”1933年4月,在抗日救亡的呐喊声中,九牌(现仁爱村)诞生了虎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成为黑土地上点燃革命星火的红色起点。在侵略者肆虐的年代,党支部党员们怀揣着“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坚定信念,秘密开展抗日宣传、组织群众支援前线,用热血与忠诚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红色火种,他们的事迹至今仍在村里代代相传,成为刻在村民骨子里的精神坐标。
“红色基因从未因时代变迁而褪色,反而在岁月沉淀中愈发厚重。”毕青松介绍,在革命精神的感召与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扶持下,仁爱村如今已发展为耕地面积2.6万余亩、水旱田布局均衡、林地资源丰富的现代农业村。但更值得珍视的是,村里至今保留着当年党支部活动的旧址遗迹,老党员们珍藏的红色物件、口耳相传的革命故事,都是亟待挖掘的精神富矿。目前,仁爱村正全力筹备建设村党史馆,计划通过实物陈列、场景还原、故事宣讲等方式,让这段红色历史“活起来”。“我们迫切希望借助高校的学术资源、人才优势和传播平台,深入梳理党支部发展脉络,提炼红色精神内涵,让这份宝贵的红色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更大的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虎林第一个党支部的奋斗历程。”


随后,赵东威对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第二党支部进行介绍。支部成立以来,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育人使命感,锐意进取,创新构建“12543”党建工作模式(一个中心、两个侧重、五个体系、四个平台、三种模式),深入推动党员教育与学术研究、科创竞赛、实习实践有机融合,锻造了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的研究生党员先锋队伍。支部将党建与社会服务相结合,通过“支部+乡村”、“支部+社区”和“支部+学校”及“支部+企业”,开展结对共建活动40余次,助力乡村振兴、社区繁荣、基础教育发展和企业创新支部活动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中国基层网、中国志愿服务网、全国基层党建网、中青网校园通讯社、共青团包头市委员会、中国青年报社等媒体报道和展示支部事迹。
支部在长期的社会服务中积累了共建的丰富经验。赵东威老师表示,本次到访仁爱村有三大目标:一是学习红色历史,汲取先辈智慧与力量,传承红色基因;二是建立共建机制,与仁爱村携手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路径;三是深入调研乡村发展现状,带领支部党员长才干、做贡献,充分发挥经济管理专业优势,让高校智慧助力乡村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在双方党员共同见证下,赵东威老师与毕青松书记共同签署了党支部共建协议书并交接了横幅。协议明确双方将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育人”为原则,在红色教育、乡村调研、产业帮扶等方面开展长效合作,推动“高校智慧反哺基层、基层实践育人增效”的良性循环。


本次结对活动标志着校村党建共建的正式启航,充分彰显了高校党支部在理论研究领域深厚底蕴与乡村红色资源禀赋方面独特优势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为乡村红色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广泛传播搭建了坚实且高效的平台,更为高校以智力资源赋能乡村振兴开辟了一条新路径。未来,双方将以仁爱村红色资源为依托,以高校智力为支撑,在党员学习教育、乡村产业升级、基层治理创新等领域深化合作,构建长效互动机制,让红色基因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的生机。